服务热线:0592-2108051
行业动态
 先进技术支撑“十二五”电网发展规划
日期:2012-04-19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解读之电网篇

信息来源:中国电力报     发布时间:2012-04-19   转自:http://news.csg.cn/dlj/201204/t20120419_38460.html 

 

  本报讯 《国家能源科技 “十二五”规划》于2011年12月5日正式发布,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能源科技规划。为进一步促进能源工作者深刻理解 “十二五”期间能源科技工作的方向和路线,有效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国家能源局组织相关媒体启动专业解读工作。本网负责《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中电网、火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部分的专业解读。  

  电网,是在电能利用过程中连接发电和用户两端不可或缺的纽带。在电力系统中,电网既是基础性支撑产业,也是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何应对当前电力能源发展局势,进一步促进我国电网安全、绿色、经济、高效发展?《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对此作出了解答:先进的输配电技术是保证我国电力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透过《规划》的描述,我国“十二五”阶段电网科技发展思路清晰可见:我国电网应充分发挥交流330千伏、500千伏和750千伏电网输送能力,积极推进柔性交流输电技术的应用,巩固提高直流输电技术和直流背靠背联网技术,同时重点推进在大容量、远距离输变电,间歇式电源并网及储能,智能电网三个方面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十一五”为电网技术腾飞奠基

  “十一五”阶段,是我国电网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的五年。

  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电网工程专家李立浧评价说,“十一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速度加快,规模不断扩大,电网科技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尤其体现在常规超高压电网、特高压和智能电网技术等方面。

  在“十一五”期间,我国超高压电网技术日趋成熟,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取得全面突破。1000千伏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和云广、向上等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投运,均标志着我国在特高压输变电技术领域取得世界级创新成果,达到世界最高技术水平。同时,智能电网方面的规划试点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果,为“十二五”智能电网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电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发电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二,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和资源配置能力得到全面提高,电力装备水平、电力技术水平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取得较大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参与《规划》编制的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梁政平表示,结合我国具体国情以及电网技术水平发展现状,编制组认为,“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技术应尤其注重特高压交、直流关键设备的自主研制和生产能力,智能电网技术,间歇式电源并网技术及储能技术,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安全保障技术,智能化配电与供用电技术,电网环境保护技术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及柔性交直流输电技术。

  李立浧解释说,上述电网技术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重点方面,即大容量、远距离输变电技术,间歇式电源并网及储能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十二五”期间,随着《规划》中相关技术研究的逐步开展,我国电网科技发展将实现更大突破,抢占世界电网科技的制高点。

  发展特高压实现大容量远程输电

  《规划》表明,“十一五”期间,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成功投运,为“十二五”及以后可靠电网网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能源生产和能源消费地理分布严重偏离,能源的大量、远程输送始终是我国能源工作的重点,加之最近兴起的风能等新能源,也需要大规模集中输送,因此,为了满足长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需求,节省线路走廊和降低输电损耗,还需要继续走大规模集中开发、远距离输送的道路,以保证大型能源基地的电力送出和有效消纳,并提高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

  梁政平说,发展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中心和负荷中心分离矛盾的关键,也一直是我国电网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在“十二五”期间,我们仍需要继续发展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技术,加快建设大型电源送出通道,构建可靠电网网架。

  按照《规划》提出的“四位一体”国家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想及具体保障措施,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应用与工程示范重大专项中包括一项重大技术研究(大容量、远距离输电技术)、一项重大技术装备(高性能输变电关键设备)、一个重大示范工程(±1000千伏级直流输电示范工程)和三个技术创新平台 (特高压直流输变电工程成套设计研发平台、大电网与电力控制保护技术研发平台、输配电设备研发平台)。

  同时,李立浧表示,特高压工程建设大幅提升了我国电网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也推动了电工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和跨越式发展。但就目前来看,部分设备配件仍不能实现国产化,因此,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推进特高压交直流关键设备的全面国产化进程。

  探索间歇式电源并网路径

  随着我国常规能源供应的日益紧张和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扩大可再生  能源的比重,特别是加大风电、太阳能发电(称为间歇式电源)的开发力度。

  但由于间歇式电源出力具有随机性、波动性的特点,功率预测精度低,当装机容量达到一定规模后,会给并网调度运行带来困难,使电网产生调峰调频、电压控制、安全稳定等问题。因此,为了满足风电、太阳能发电等间歇式电源接入电网的需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障电网安全稳定,急需研究大规模间歇式电源并网技术,包括电源电网规划、负荷潮流控制、经济稳定运行、安全保障等技术。

  根据《规划》,间歇式电源并网技术的研究重点为电网的安稳保护、间歇式电源集中送出规划、功率预测与优化调度、间歇式电源高压直流送出技术、多能源互补发电系统、风险评价技术等,以打破间歇式电源并网和输变电的技术瓶颈。

  此外,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主任陈海生告诉记者,对于储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可有助于解决风电、太阳能发电等的接入和消纳瓶颈问题,能够降低配套输电线路容量需求,缓解电网调峰压力,同时还能够消除风电、太阳能发电的波动,改善电能质量,降低离网电力系统的运行成本。因此,在“十二五”期间,电网科技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大规模储能技术,以及储能系统接入电网的协调控制技术和并网运行策略等关键技术。

  《规划》显示,“十二五”期间通过研发和制造10兆瓦级大规模超临界空气储能装置、兆瓦级飞轮储能系统及飞轮阵列、兆瓦级超级电容器储能装置、兆瓦级超导储能系统、兆瓦级钠硫电池储能系统、兆瓦级液流储能电池系统,可以达到掌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的目的。

  抢占智能电网技术的制高点

  2011年,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在经历了初步试点阶段后,已经转入较快发展阶段。

  专家认为,智能电网是电网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和目标。随着自动化信息技术的发展,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动态监测电网、合理及时调配电网结构以达到节约能源、保证系统稳定的功能日益强大。智能电网的建设对提高电网稳定水平、节约电能消耗、减少电网运行维护成本、提高新能源利用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规划》也将智能电网技术列为“十二五”期间电网的三大重要技术方向之一。

  李立浧说,智能电网重大技术研究是对智能电网的各项技术进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覆盖了电源、储能、输配电、用户乃至电动汽车充电站的整个电力产输用范围。通过全方位的智能电网研究,进一步深化智能电网概念,推动整个电网实现智能化。

  智能电网建设是在现有电网基础上逐步进行的建设过程。智能电网建设工作将在电网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规划》提出,在变电站、线路、一二次设备、城市中心区域配电网等相应领域开展智能电网示范工程建设。这些示范工程对智能电网的整体建设具有示范和探索意义。

  在“十二五”期间,我国需要稳步推进智能电网技术,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双向互动服务体系;基本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友好接入和协调控制;提升电网优化配置资源能力、安全运行水平和用户多样化服务能力,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资产利用率以及电网科技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梁政平表示,智能电网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全新课题。按照《规划》,我国将组建智能电网技术研发平台,这可以接纳各行业的先进技术,也可以为国际智能电网技术交流合作提供平台,使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抢占技术研发制高点。(记者 赫然) 

会员登录
用户名:
密    码:
 
更多>>资质认证